確性和科學性。 結果 通過對兩組血常規樣本進行對比發現,觀察組樣本的血紅蛋白水平為(129.62±7.91)g/L,對照組為(124.12±5.49)g/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血常規樣本中的紅細胞計數(RBC)、白細胞計數(WBC)及血小板計數(PL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在血常規指標檢測中,新型溶血素比傳統溶血素更安全可靠。盡管在檢測過程中,采用新型溶血素進行檢測的血紅蛋白水平明顯偏高,但能夠通過相應的方法進行糾正,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 新型溶血素;血常規指標檢測
[中圖分類號] R446.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2-0090-03
Effects of a new type hemolysin on blood routine test
LIU Jianguo
Clinical Laboratory, Yingt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Jiangxi Province, Yingtan 335000, China
New type hemolysin; Blood routine test
血常規指標檢測作為臨床上的一種常規性檢測,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其中使用試劑的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1]。溶血素是一種能夠使紅細胞溶解并釋放出血紅蛋白的臨床檢驗試劑,而傳統溶血素中往往有氰化物成分的存在。由于新型溶血素的成分中并不含有氰化物,具有無毒環保的優勢,因此受到臨床廣大醫師的極力推崇[2]。本研究分別采用新型溶血素和傳統溶血素進行血常規指標檢測,就新型溶血素對血常規指標檢測的影響及其應用價值進行研究,從而使臨床醫師對新型溶血素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使血常規指標檢測更加準確、安全和環保,取得了較為滿意的實驗結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4年2~5月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86例健康血常規樣本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以上所有樣本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3例,其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24~68歲;對照組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26~67歲。在研究開始之前,就本次研究的詳細情況向所有入選的體檢人員進行告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情況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情況比較(x±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1.2方法
1.2.1 儀器及試劑 ①儀器:研究中使用的兩臺血細胞分析儀均為SysmexF820半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②試劑:本研究中使用的新型溶血素其主要成分為95%醫用級乙醇、甲醛、TritonX100及25 g/L的16-烷基三甲基溴化銨,屬于無氰溶血素,由南京普朗醫用設備有限公司生產。而本研究中使用的傳統溶血素主要由0.5 g/L的硝普鈉鹽和5.5 g/L的氰化鉀構成。檢測過程中使用的稀釋液是由山東蘭橋醫學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SYS稀釋液。
1.2.2 具體操作方法 由經驗豐富、技術熟練的醫護人員進行具體操作。在觀察組血常規樣本中加入新型無氰溶血素,同時在對照組血常規樣本中加入傳統溶血素。在對兩組樣本經過合理的處理之后,將檢測使用的兩臺相同型號的血細胞分析儀用稀釋液稀釋。嚴格按照相關操作流程
使用同樣型號的血細胞分析儀分別對兩組樣本進行血常規指標檢測。檢測完成之后,對兩組血常規樣本中的各項指標進行比較分析。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血常規樣本中的紅細胞計數(RBC)、白細胞計數(WBC)、血紅蛋白水平(Hb)及血小板計數(PLT)進行對比分析。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檢測完成后,對兩組血常規樣本的檢測結果分析比較后發現,觀察組樣本的血紅蛋白水平(Hb)為(129.62±7.91)g/L,對照組為(124.12±5.49)g/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樣本的紅細胞計數(RBC)、白細胞計數(WBC)及血小板計數(PL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不同溶血素檢測后各項指標情況對比分析(x±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3討論
血常規指標檢測作為臨床中最常用的一種檢測手段[3],通過對患者血液樣本中的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及血紅蛋白水平進行檢測分析,其檢測結果是判定患者是否出現貧血、炎癥、出血、感染等疾病的重要指標之一[4]。同時便于醫護人員能夠更加詳實地了解患者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進及干擾素等相關抗病毒治療藥物的不良反應情況提供有效信息。因此,提高血常規指標檢測的準確性、降低相關試劑對操作人員安全的危害十分重要。
本人采用的檢測主要通過國際血液學標準委員會及我國衛生部推薦的氰化高鐵血紅蛋白的方法對血液樣本中的血紅蛋白進行測定,其檢測結果穩定,且安全可靠[5]。而傳統溶血素測定血紅蛋白則以修訂后的卡篷法為主要依據,其原理是利用傳統溶血劑中的表面活性劑使血液樣本中的紅細胞得到溶解,將其中的血紅蛋白釋放出來,從而將血紅蛋白氧化成為高鐵血紅蛋白,再同溶血素中的氰化鉀成分發生反應,生成較為穩定的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最后再根據光電比色法對血紅蛋白的濃度進行檢測[6],而傳統溶血素中往往有氰化鉀及亞硝基鐵氰化鉀等氰化物的存在。盡管它的檢測結果比較穩定,但由于氰化物屬于劇毒物質,可在生物體內產生氰化氫,使細胞呼吸受到麻痹從而引起窒息死亡。給操作人員的安全造成一定威脅[7]。同時當檢驗結束后,由于廢液成分中含有氰化物,必須對其進行處理后才能排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血常規指標檢測成本。
新型的溶血素是一種無氰溶血素,主要是由緩沖液和貯存液混合制成[8]。其中,緩沖液主要成分為磷酸二氫鈉和檸檬酸,而貯存液的主要成分為16-烷基三甲基溴化銨、醫用級乙醇及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9]等。由于成分中不含有氰化物,新型溶血素在血常規檢查中更加安全可靠。其作用原理與傳統含氰溶血劑較為相似,對紅細胞具有較強的溶解能力,同時也具有較強的離散能力。能夠使紅細胞快速發生破裂,生成HCB-SET衍生物,530 nm特定的吸收峰,白細胞發生不同程度地收縮[10]。相關研究表明,血常規檢測中新型溶血素溶解紅細胞的速度較慢,通過新型溶血素獲得的血紅蛋白的穩定性也不如傳統溶血素[11],檢測效果一般,但是通過適度調整該項目的數值,同樣能夠達到較為滿意的效果[7]。本研究結果也顯示,使用新型溶血素進行檢測的樣本的血紅蛋白水平為(129.62±7.91)g/L,而使用傳統溶血素的樣本的血紅蛋白水平為(124.12±5.49)g/L,使用新型溶血素進行檢測的樣本的血紅蛋白水平(Hb)明顯高于傳統溶血素。兩組血常規樣本在紅細胞計數(RBC)、白細胞計數(WBC)及血小板計數(PLT)方面檢測結果無顯著差異。 綜上所述,在對血紅蛋白水平的檢測過程中,盡管新型溶血素得到的產物穩定性和重復性較差,無法達到最佳的檢測效果,但是對其進行適當的調整,同樣能夠保證其檢測的準確性。與傳統溶血素相比,具有無毒無污染等優勢,使血常規檢測變得更加安全可靠,檢驗后廢液也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不需要對廢液進行額外的處理,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劉麗娜,朱軍民,叢延廣,等. 2型豬鏈球菌溶血素及其抗血清的免疫保護活性研究[J]. 解放軍醫學雜志,2011, 36(11):1194-1196.
[2] 陸華,譚海明,黃姍,等. 常見血常規指標與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效率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輸血雜志,2013, 26(7):642-644.
[3] 姜春善,尤昕,金春花,等. 酶化學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在羅氏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的應用評價[J]. 現代預防醫學,2013,40(2):328-329,332.
[4] 林婷婷,楊晶,李志清,等. 單增李斯特菌溶血素(LLO)的原核表達及其生物學活性鑒定[J]. 微生物學通報,2011, 38(6):878-883.
1, 27(4):374-376.
[6] 黃小琪,李明芬,林英輝,等. 不同檢測系統紅細胞、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壓積測定結果的可比性研究[J]. 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0):1912-1914.
[7] 任敦春,宋旭. 職業健康檢查中血常規抗凝管應用分析[J].中國職業醫學,2011,38(5):448-449.
[8] 李仲笑,陳嘉驥,陳思穎,等. 兩套Beckman-Coulter血細胞分析系統間檢測結果的偏差評估和可比性分析[J]. 現代預防醫學,2013,40(7):1343-1344,1347.
[9] 韓弋戟,黃潤華,郭明琴,等. 血細胞分析儀不同檢測模式精密度性能評估及比較分析[J]. 中國輸血雜志,2012, 25(4):390-391.
[10] 徐云娜,王越,王懷立,等. 肺炎鏈球菌溶血素致幼鼠感染性腦損傷動物模型的建立[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12):937-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