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跨國資本流動的快速發展呼喚著會計信息的國際可比性。2001年4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正式接替過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而成為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會計國際協調的進程在世界范圍內驟然加速,全球會計準則時代即將到來。
一、學科背景與研究目的
早在20世界70年代,在國際會計領域就已經存在"世界會計觀點”與”國別會計觀點”之爭了,雖然這兩種觀點的辯論還沒有取得一致的結果,會計國際協調的實踐卻在不斷向前推進,并逐漸發展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協調,也可稱為協調化。著名國際會計學家弗雷德里克喬伊將其定義為:”協調是對會計實務差異設定限度以增加其可比性的過程,協調后的準則減少了邏輯上的沖突并改進了國家間財務信息的可比性。"由此可見,協調是一個過程,通過該過程能夠減少會計實務的差異,促進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會計國際協調包括會計準則協調和會計實務協調。準則協調旨在消除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而實務協調是為了提高財務報告的可比性。而在近幾年國際會計準則變動較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會計準則協調進程,從而需要對會計準則國際協調進行一定的研究。
在新一輪的世界經濟增長中,全球把目光都投向中國。在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帶領下,我國繼續深化政治經濟體制改革,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全面的偉大復興。與此同時,會計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地位顯得愈發重要。在會計改革過程中,會計國際協調始終是我國準則制定機構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此背景下,開展關于中國國際會計協調化研究現狀評估就顯得很有意義。
二、評估方法和樣本
這項評估運用檔案研究的方法,以《財會月刊》和《會計研究》上發表的論文為樣本,以各刊2000年第1期至2007年作為這項評估的時間范圍。這樣選取時間范圍的原因主要是基于我國于2000年加人WTO后,在各方面都需要積極與國際相結合,當然會計也不能例外。因此主要是考慮了最近八年的數據。
為了得到在期刊范圍和時間范圍內的所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論研究論文,我們首先利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以“篇名/關鍵詞牖要”為檢索項,以”國際會計”“會計協調”“國際會計協調”等為檢索詞,進行了"模糊匹配”檢索。較寬松的檢索條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論文的漏選。
在此基礎上,我們又通過自己的專業判斷進行了一輪甄選。首先剔除了諸如《芻談我國會計市場發展態勢》此類形式和實質不相關的論文。接下來,還以較嚴格的甄選條件剔除了兩類間接相關的論文:一類是以具體會計要素等相關命題檢驗,但不直接研究國際會計協調化的論文,諸如《芻議規范資本公積會計核算》《或有事項會計政策問題探析》《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枸建及其經濟分析M公司治理結構和會計控制觀》:另一類是以雖有與國際上的會計處理比較,但是并沒有提到國際會計協調的論文,諸如:《論統一會計制度》《我國農業會計準則制定的幾個基本問題I因為這兩類論文,都只是在國際會計協調化的背景下,主要研究其它命題。此外,按照檔案研究的慣例,我們同樣剔除了短訊、會議綜述、書評、國外文獻編譯等形式的論文,諸如《積極參與推動協調為我所用——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咨詢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有關情況及體會》。
三、評估發現和分析
1、發展軌跡
對最終選定的46篇論文,以年為單位進行統計,可以發現:在2000年時對國際會計協調化方面的文章還比較少,可以說是幾乎沒有,但從2001年開始對這方面研究論文就比較多,最早的研究見于劉玉廷的《〈企業會計制度〉的中國特色及與國際慣例的協調》(2001年3月《會計研究》),而《財會月刊》直到2002年才出現相關論文,此后每年都有幾篇,近年來論文數量又有較大幅度增長,如表1所示。
國際會計協調化在我國從少人研究,到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是與我國加人WTO后不斷在各方面與國際接軌相對應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跨國資本流動迅速擴大的今天,加強會計國際協調勢在必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發展既為我國會計標準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參照物,使我們贏得了時間,同時還節約了我國制定會計標準的成本。在這種背景之下,出現國際會計協調研究的高潮亦在情理之中。
2、研究內容
我研讀了全部46篇論文,并按研究內容把它們劃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是對我國會計協調的論文,有12篇,占28.6%;第二類是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比較的論文,也有15篇,占35.7%;第三類是研究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的論文,有15篇,占35.7%;此外還有3篇研究我國會計實務協調的論文以及1篇關于我國會計會計要素構架重建。這種分布和結構反映了我國國際會計協調化研究巳具有相當的深度,其關注域主要集中在會計準則的協調化部分,因此可以說我國國際會計協調化尚存在著一定局限。
首先,中國特色少了一點。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跨國資本流動迅速擴大的今天,加強會計國際協調勢在必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發展既為我國會計標準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參照物,使我們贏得了時間,同時還節約了我國制定會計標準的成本,但在我國會計國際化的過程中,中國特色究竟應多一些還是少一些,是一個持久爭論的話題。但從以上的統計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在我國會計國際協調進程中,根本性的”中國特色”其實是很少的。主要原因是自我國實施具體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以來,資本市場得到了明顯規范,推動了改革開放,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充分披露、透明、可比的會計信息有助于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國外投資,如果這個時候過分強調我國會計環境的特殊性,只能貽誤時機,在經濟全球化中處于被動地位。因此在此環境下,對我國本國特色的會計準則在國際中的研究明顯不是很多。
其次,國際影響多了一點。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改組和機制調整,改變了世界各國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中的力量對比,而各國也積極地投身于會計國際協調、國際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我國也不例外。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我們對現有國際會計準則以及其他各國的會計準則積極地進行一定的研究,這樣才能做到真正制定出適合國際的會計準則。因此針對這方面的情況,就有許多關于國際會計準則方面研究的文章出現。
3、研究方法
總體說來,關于國際會計協調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多以規范研究為主,而以實證方面的研究的文章很少,可以說是幾乎沒有。這也跟我國會計研究方面的現狀有關。實證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同時由于很多數據的不可獲得性,主要可以獲得的數據主要是上市公司,因此目前我國的會計方面實證研究的數據大多是集中于上市公司,所以對于國際會計協調化方面的實證研究只有一篇王建新的《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協調進程及其效果研究 基于滬深AB股的經驗證據》,而且數據仍然是取自上市公司。
四、評估總結
我國在國際會計協調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首先,國內專家學者對會計協調在認識上還存在分歧。一種是過分強調有中國特色,過分強調自己的做法;另一種是過分崇洋,考慮問題時總以西方會計為標準,認為國外會計什么都好,我們自己的什么都不行。其次,在國際會計協調方面存在單向協調傾向。表現為一味地學國外的而不考慮把我國好的東西介紹到國外,其結果就是我們越來越依靠別人,總給人一種會計落后的形象,不利于我國會計自身的發展。
再次,我國目前缺乏對國際會計進行系統和有效的研究、介紹的組織者。國內雖然有不少會計學者也在不斷地研究西方的著述,但是幾乎完全是靠個人興趣,研究結果零散、不系統,很難普及推廣。
最后,借鑒國外經驗和國際會計慣例方面存在片面的傾向,表現為只注重發達國家而忽視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經濟比較發達的新興工業國家;在發達國家中只注重英語國家而忽視了德、法、日等國;過于注意企業會計方面的經驗而忽視了宏觀會計、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領域;偏重傳統會計和報告而忽視了包括管理會計、環境會計、社會責任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等許多國外會計方面的新興領域。這些都不利于我國會計的全面發展。
李 抗(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61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