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市場化的特征分析
摘 要:市場化是一個動態的復合過程,中國的農業市場化理論隨著農業市場化進程的推進而不斷豐富和完善。我國農業市場化具有明顯的數量特征和階段特征,農業市場化滯后于經濟總體市場化,資金、技術、土地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因此,應把重點放在加速資金、技術、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市場化,加快資金、技術、土地的管理體制的改革上。
推薦期刊:《中國農村經濟》
期刊簡介:專業學術理論刊物。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分析農村形勢和政策走勢,系統提供農村發展的宏觀經濟背景,介紹各地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新經驗。
主管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主 編:魏后凱
刊 期:月刊
開 本:16開
創刊時間:1985-01-01
農業市場化過程中的信用問題分析
農業市場化的過程就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即向農業現代化的邁進過程。農業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信用問題凸現出來。近年來在中國市場上所出現的假種子、假農藥、假化肥、假合同、注水肉、發霉米、有毒酒等事件層出不窮,使得中國農業市場經濟出現了信用危機。
一、農業市場化過程中信用危機的根源
1.信用與農業市場經濟相伴而生農業雖然是最先出現的產業,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農業卻是自給自足的。在自然經濟時期,就存在著商品交換。然而最初的商品交換,是一種物物交換,交換的范圍主要限于家族、部落內部、親善部落間,即發生在一個熟悉的社會里,屬于一種人情式交易,交易者多為熟人朋友,買與賣幾乎同時發生,交易成本很低,經濟行為與社會行為交織在一起。
在這種社會經濟交往中他們彼此信任,一次交易中不等價的差額可以存在心中成為人情儲蓄留待日后補償。交換過程基本是在所謂心照不宣的信任中進行,這種信任來自相互間長期的接觸、合作與了解或親緣關系,買賣雙方合約的履行是在禮尚往來等體現道德規范的影響下進行的。
這種簡單的信用關系是建立在對交易對手信任心理上,憑借與行為者的特殊關系而認定對象的價值至上性,如血緣關系、權威性而建立的信用。這種交易不是一次性而是經常化的行為,可以將其看作是一種重復博弈,交易中的犯規者會因失信而失去今后的交易機會。
特別說明:本網站內容都來源于互聯網,供瀏覽者學習、欣賞,使用原則非商業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不得侵犯本網站及相關權利人的合法權利。此外,使用者如對本網站內容用于其他用途時,須征得本網站及相關權力人的許可。
本網站內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網站刊登內容,請及時通知本站,予以刪除。
農業灌溉、灌溉農業以及綠洲農業的區別
摘要:農業灌溉、灌溉農業以及綠洲農業這三者均指利用水源灌溉發展的農業。運用時要注意兩點區別:①分布地區;②農作物生長所需水分的主要來源。農業灌溉主要是對半干旱半濕潤地區的水澆地、濕潤地區的水田而言,大多利用天然降水來灌溉農田。
灌溉農業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因天然降水遠不能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依靠人工補給農田水分,其水分來源是河湖水、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的作用除滿足水分的需要外,還可以調節土壤溫度、濕度、土壤空氣和養分,有些灌溉形式還可以培肥地力和沖洗鹽堿。
通過發揮上述作用,灌溉農業提高了土地的生產能力,是一種能排能灌、穩產高產的農業。在各大洲的大江大河兩岸,如亞洲的長江、恒河,非洲的尼羅河流域,都發展了灌溉農業。此外,我國的寧夏平原、關中平原、成都平原也屬于灌溉農業。
綠洲農業亦稱綠
本文來自 精品文庫網(www.oeolj.com.cn),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