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是指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而涉及到的一系列互為基礎、相互依存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是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產業集合。從產業鏈視角對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進行審視,不僅能為企業決策提供有效思維方法,而且還能為認識和判斷產業競爭優勢提供有力工具。
本文站在產業鏈的視角對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我國電子產業信息產業發展思路。
近年來,產業鏈作為信息產業經濟學中的概念,在各行各業有著廣泛的應用。基于技術經濟聯系,環環相扣的關聯關系猶如一只“無形之手”調控著產業鏈的形成。從產業鏈視角對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進行審視,不僅能為企業決策提供有效思維方法,而且還能為認識和判斷產業競爭優勢提供有力工具。
一、產業鏈與電子信息產業
產業鏈是指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而涉及到的一系列互為基礎、相互依存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是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產業集合。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包含四個相互對接的維度: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任何產業都能形成產業鏈,如紡織產業鏈、啤酒產業鏈等,不同產業的企業之間的關聯可以形成產業鏈,眾多產業鏈的相互交織則可以構成產業網。產業鏈具有廣義產業鏈和狹義產業鏈兩種,狹義產業鏈主要面向具體的生產制造環節,而廣義的產業鏈則是指在具體生產制造環節基礎上盡可能向上游基礎產業環節和技術研發環節、下游市場拓展環節的拓展延伸。
電子信息產業涉及范圍十分廣泛,主要涉及設備、軟件和服務業三大部分,相應地,電子信息產業鏈的主鏈條也可以此劃分為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設備、軟件和服務環節。設備是電子信息產品功能承載的硬件產品,主要包括芯片、元器件、組件等;軟件是電子信息產業鏈的核心,是設備功能實現的技術條件;服務主要包括針對軟硬件產品開展的一般性增值服務和立足于三大網絡基礎之上的網絡增值服務。
產業鏈視角下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既要有整體的概念,又要有動態的概念,還要有分工的概念,即,既要站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鏈的高度考慮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鏈的上下游問題,又要立足現狀,考慮相關產業支撐體系匹配問題,既分清主次環節,不斷向核心技術、產業鏈高端靠攏,又要明確區域差異,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戰略環節。
二、產業鏈視角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電子信息產業還處于產業鏈低端
當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不僅已發展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而且在技術和產品結構上不斷取得突破,產品在全球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尤其是消費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等已成為世界電子信息產品的主要出口基地,但這些電子信息產品的加工方式主要是直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進行的貼牌生產,也就是說電子信息產業賺取的只是加工費,產品多為技術含量較低的低端產品,關鍵核心和高端產品技術90%依賴進口。如2015年,我國計算機行業實現利潤總額七百多億元,銷售利潤率只有百分之五,而同樣作為計算機行業的微軟卻以壟斷技術獲利一百億美元,產品利潤率高達百分之五十。
(二)相關產業工藝水平不高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離不開材料、裝備等重要相關產業,但與國外先進的材料和裝備業相比,我國還存在較大差距,當前,我國所有芯片生產線使用設備均為依賴于進口,高檔數控機床也大量依靠進口,許多關鍵材料和加工技術也依賴于大量進口,材料和裝備業工藝水平不高,直接導致材料產品質量不高,成為制約我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產業支撐環境欠佳,產業鏈銜接不完善、現代資本市場尚未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電子產業制造業的發展。
(三)研發投入不足,產業鏈研發與產業脫節
自2005年以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進入快速發展解決,電子信息產業一直保持高增長態勢,2015年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6%左右。但與電子信息產品高增長相比,電子信息產業研發投入卻明顯不足,企業作為科技投入主體的主導地位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體現。企業之間、企業與機構之間缺乏合作,這不僅造成產業鏈研發與產業脫節,而且還造成科技人員市場開拓能力弱,市場與產業相脫節,產品設計成功率低下。如集成電路產業由于研發投入不足,研發能力較弱,研發根本無法為生產提供技術支持,而設計企業也無法為生產企業提供相應服務,因而,生產環節的所有技術只能依靠引進。
三、產業鏈視角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思路
(一)產業及環節選擇
一是重視軟件和服務環節。軟件和服務是最具發展空間的環節,因此,在硬件、軟件、服務產業鏈上應全方面提升軟件和服務產品的檔次和質量;二是重視芯片及元器件環節。芯片及元器件是電子信息產業競爭的核心,因此在芯片及元器件、組件、整機產業鏈上應重點抓好集成電路和新型元器件產業,提升產品的增值能力和技術含量;三是大力發展研發和銷售環節。研發和銷售環節具有較高的增值能力,因此,在研發、生產和銷售產業鏈上應增加投入,實現研發和銷售向技術和市場的靠攏,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
(二)技術選擇
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利于不敗之地,才能在產業發展上居于主動地位。當前,與發達國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技術相比,我國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在技術方面,應實施梯次戰略,以非核心技術領域技術提高為基礎,逐步積累經驗,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競爭力,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快速實現與世界水平接軌。
(三)產業發展模式選擇
一是加強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以產業內部企業的合作與發展為基礎,推進專業化分工,促進產業發展;二是培育良好的趨于創新環境,以市場為基礎,輔以政府調控和管理,將資源配置到最有效的產業,發展一批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和產業;三是實施集群戰略和分工戰略,既要在分工的基礎上進行廣泛的合作,又要實現產業之間的配套集聚,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將各個環節安排到最合適的發展區域,降低交易成本、促進技術創新。
作者:張黎明 來源:商 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