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傳統建筑特點很多,就其分布而言,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河谷平原分布,二、依山而建。西藏建筑在這兩種分布方式下均呈現出自由生長的態勢,一方面與其獨特的地形地貌和人文精神有關,另一方面也直接影響著西藏傳統建筑在空間布局與立面造型上表現出靈活、不對稱特征。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我們應該借鑒西藏傳統建筑內部空間組織與外部形態特點,創造出符合藏式建筑空間神韻的建筑。
關鍵詞:西藏傳統建筑;自由生長;建筑布局;空間形態;借鑒
Abstract:TherearemanycharactersintheTibettraditionalbuildings,ofwhichthemostimportantoneintheplanisthattheyarealmostlocatedontheflatlandsundertherivervalleyoronthehill.Moreover,thebuildingsseemstodevelopfreelyallthetimeinthetwoabovecircumstance,resultingfromthespecialgeographicconditionsanduniqueculturalspirits,andleadingtotheflexibilitiesandsymmetryintheorganizationofthespacesandoutlooksofthebuildings.Therefore,weshouldrefertheseuniquecharactersintheTibettraditionalbuildingstodesignsofthemodernTibetstructureswhichexpectedtohavetheseminalvirtuesoftheoldones.
Keywords:Tibettraditionalbuildings;freelydevelop;theplanofthehouses;theorganizationandexteriorofthespaces;reference
1引言
西藏地區為我國青藏高原的主要部分,地形復雜,雪山環抱,狹小的河谷平原穿越其中。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烈,日溫差很大。在歷史的長河中,藏族人民發展出其獨特神秘的宗教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并在不斷地摸索中創造出了一套適應地形氣候特征、反映民族風貌的獨特的建筑體系——藏式建筑。西藏傳統建筑特點很多,就其分布而言,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河谷平原分布,二、依山而建。西藏建筑在這兩種分布方式下均呈現出自由生長的態勢,一方面與其獨特的地形地貌和人文精神有關,另一方面也直接影響著西藏傳統建筑在空間布局與立面造型上表現出靈活、不對稱等特征。
2布局方式上呈生長之勢
2.1河谷平原分布——散落與“平鋪”
西藏按照地貌形態主要劃分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藏東高山峽谷以及喜馬拉雅山地四大地帶。藏東多為山區,河谷面積稀少,一般民用建筑沿河岸兩側自由散落分布,多為簡陋土胚房(見圖1);藏北因氣候惡劣人口稀少,游牧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了其民居多采用即拆即走可移動式帳篷(見圖2)。藏南地勢低洼,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為大規模的建造提供了充分的自然條件。此地河谷平原民居多圍繞寺廟而建,形成自然的聚落,從一個或多個中心向外延展生長,參差錯落,和諧共生。雖然建筑單體平面布局較為簡潔,但通過不斷的重復、拼接、擴展,形成了極具生命力的建筑群體,建筑外部空間也因房屋的自由布局、體量的錯落變化而變得饒有趣味(見圖3)。拉薩老城區是一很好的例證。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在渦湯湖邊河谷平原修建大昭寺,最初周邊只有四座房舍簡宮供松贊干布和他的臣相嬪妃居住。大昭寺建成以后,游僧信徒蜂擁而至來此朝拜文成公主從唐都長安帶去的釋迦牟尼佛像,年年月月日日圍繞大昭寺“轉經”。歷經幾百年的發展,這條圍繞大昭寺的環行“圣路”逐漸發展成一條鋪有石板的街道——八廓街(俗稱八角街)。八廓街周圍相繼出現了一些僧人宿舍、宗教學校和小寺廟之類的建筑,更有許多信徒干脆背井離鄉來到大昭寺周圍定居,形成了以大昭寺為中心向四周擴展的聚落格局(見圖4)。這些傳統民居多為中間帶天井的典型藏式建筑,體量接近,相互拼接組合向外延伸,外部街巷起承轉折變化無窮,轉角廣場加上大昭寺前廣場形成若干大小節點,為頻繁的傳昭集會及貿易往來創造了條件,再加上空間尺度宜人,現在仍不失為充滿活力的步行街區。
位于河谷平原上的傳統宗教建筑則吸取了中國傳統宗教建筑的特點,有著嚴格的宗教等級制度,通過低矮的輔助建筑地位崇高主體突出的大殿,但藏族寺廟卻無明顯的中軸線,注重平面功能的協調配合,追求整體的結構布局,根據功能的需要興建、改建、擴建,在平面上不斷衍生。前文中提到的位于拉薩老城區的大昭寺就是平地寺院的代表,總平面采取了非對稱靈活布局,覺康大殿居中,殿內環繞大小拉康,殿外豎轉經筒,主殿前為千佛廊院,四周不規則的建有經堂和附屬建筑。(見圖5)大昭寺剛建成時只是供皇家供佛念經使用的兩層樓神殿(即現在的覺康大殿及前面的中庭和廊院部分),吐蕃禁佛期又遭破壞,后弘期得到修復,擴建了釋迦牟尼佛殿,十三世紀增加了大門、護法神殿和覺康主殿,第三層東、西、北建造神殿并蓋金殿頂,十五世紀又加蓋了部分頂蓋,十七世紀五世達賴時期更換增建了金頂并增建了四座角樓佛殿及其他附屬建筑(包括正門、上拉丈、下拉丈、噶廈政府機關、埃旺姆廈和各傳昭機構),后歷經各代修改與擴建,終形成今日占地25,000m2之規格(見圖6)。
2.2依山而建——層疊與“直敘”
由于河谷平原面積相對狹小,既要靠近賴以生存生產的水源,又要避免雪山融水導致的江河泛濫,谷底兩側的山地便成為西藏人民的安居之所。整個村落通常會依坡而建——將山坡處理成若干個臺地,臺高與建筑層高相仿,上層建筑就建在下層建筑屋頂及臺地上,有時還會采用與穴居與干欄式建筑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良好的日照條件,層層疊疊向上發展。建筑單體形制統一簡單,多為二層建筑,底層多為儲物、牲畜、廁所,樓層為會客、居室及宗教政務活動用房,屋頂則常成為上戶人家的前坪廣場,利用木梯上下(圖7,8)。為抵御外敵及防止洪水災害,在地形險要的山頂與山脊也常會看到一些與山體色澤材質相近,形態自由的宗山建筑群,這些建筑高低錯落通過石階或石墻相連,并與山勢巧妙融合(見圖9)。
另外,山地建筑相比平原建筑居高臨下,更容易體現統治階級的至上權威及宗教中的神界,許多宮殿廟宇都擇山而建,充分利用山地凹凸轉折,遵循建筑單體——院落——組群的構成原理,由非常簡單的基本單元組成復雜的群體結構,遠遠望去整個建筑群群樓重疊,外觀威峨。位于拉薩西郊10km處的格培山半山腰的哲蚌寺,順溝谷延伸,占地面積約20萬m2,逐層升高的佛殿、經堂、僧舍群樓聳峙,宛如山城。(見圖10)。建造者根據坡、塢、溝、壑、坪等不同地勢,建成若干大小不同的房間,若干房間連成一個“康村(僧舍)”院落。這些建筑單位再以“欽措(大殿)”“扎倉(經堂)”這些大型建筑物為中心,結合寺院行政生活組織“杜康”組成一個建筑群落。每個建筑群落基本上分為僧舍、經堂和佛殿三個層次,依據地勢形成由大門到佛殿逐層升高的格局,強調和突出佛殿的尊貴地位。經過數百年不斷的興建與擴建,不同時期的建筑群落依山形、沿等高線層層向上修建,形成內部井然有序,外部卻因地勢、體量、色彩的不同而不斷變化的空間形態,行走其中有如立體迷宮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