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三位一體職業教育終身化體系的研究與構建
活到老學到老,終身教育理念已被廣泛接納。隨著個人職業生涯的拉長,職業教育終身化概念也逐漸被認同。在蘇州這樣的發達城市,如何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把職業教育終身化上升到理論高度,并使之得到普及,嘗試探索并研究出了三位一體的終身職業教育體系,構建了三位一體職業教育終身化體系模型。
自1965年法國著名成人教育家、終身教育理論創始人保羅·朗格朗第一次正式提出“終身教育思想”以來,終身教育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隨著職業分工越來越細,職業技能要求也不斷提高,在職業教育領域里同樣需要終身化。因此把終身教育理念整合到職業教育領域,職業教育終身化概念應運而生。
一、職業教育終身化概念
職業教育終身化是綜合各種教育模式,將職業教育體系中職前與職后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完整、連續的職業教育統一體。從個體的發展來看,職業教育終身化表現為職業教育的連續性和一貫性,將幼年、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不同年齡段的職業教育結合起來,實現職業教育在組織和內容上的終身化、一體化;在教育途徑上,打破各類教育相互分離的狀態,實現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和融合,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相互補充,學校教育、企業培訓及社會教育相互結合;在組織者上,家人、學校、工作單位、社區、政府、教育培訓機構都可以組織實施相應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終身化是以一種整體的觀點來審視職業教育,涉及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和培訓體制內、培訓體制外的多種教育與培訓形態。職業教育終身化的理念,不僅是對傳統教育和培訓觀念的一種沖擊,而且也已形成一個新的教育與培訓模式,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形成學習化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構建終身職業教育體系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一)堅持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職業教育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相信、尊重、理解和關心學習者,調動學習者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興趣出發,以自我管理為基礎、以終身教育為引導,使學習者個體和組織獲得持續的發展,把學習者個人學習興趣的培養作為發展終身教育的動力之一。克服傳統教育忽視學習者情感和意志系統發展的缺陷,注重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使學習者能夠能動地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模式進行選擇和創造性地發揮其特長和愛好。
(二)發展社區教育
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社區的規模和現代化水平也不斷提升,以社區為基本單位開展終身職業教育是社會的需要,離開學校以后,社區便成了有效實現教育社會化的基本單位,社區教育是把終身職業教育思想加以具體實施的最有效的途徑。建設眾多的學習化型社區是創建終身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之一。通過社區教育,可以方便快捷地向社區成員培養職業和生活技能。
(三)可持續發展
終身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要求以教育和學習為紐帶,終身教育需要將個人學習、個人需要與社會教育、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開發社會資源和個人潛力,促進社會和個人的持續發展。終身職業教育的模式可以有效地通過教育和學習手段推進人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依靠信息技術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推廣,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網絡所帶來的便捷的信息服務,現代教育也理應順應這一變革,依靠現代科技,將職業教育的內容通過網絡平臺輸送到千家萬戶,讓更多的人,更方便地接受職業教育,這也是實現職業教育終身化的有效途徑。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應該以此為基礎和契機,建立強大的信息網絡,打造優質的網絡教學資源,讓更多的人參與以信息技術為手段的職業教育。
(五)政府主導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在社會發展中起著引領作用,在蘇州的職業教育終身化體系構建中,政府的主導必不可少,無論終身職業教育宣傳、職業化教育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等都是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堅強有力、持續穩定的支持和引領。政府無疑是最好的推動者,政府通過宏觀調控和微觀管理,可以確保終身職業教育的良性持續發展。
三、目前職業教育終身化體系構建的薄弱環節
(一)積極發展社區教育
1.發揮政府在社區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目前,很多城市社區教育尚處在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規模,雖有一些自發性的群眾職業教育活動,但在規模和形式上非常有限,這就需要政府推動社區教育的形成和發展。政府主導中,可以首先形成社區教育的樣板,以樣板為基礎逐漸向外推廣。政府還可以根據當前社會的需要,構建社區教育的內容和體系,編制一定的教材和課件,組建教學隊伍,為社會教育的開展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等。政府在社區教育中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協調各種教育和社會資源為社區教育提供政策、場所、環境、師資、信息等多方面支持。
2.構建社區教育多元化投入模式
在政府主導下,社區教育要想發展壯大,需要多元化的投入機制,要充分動員和發揮社會力量,多途徑、多形式地廣泛吸納資金,改善社區教育的教學條件,讓更多的社區居民享受優質便捷的社區教育。這些途徑包括資金捐助、志愿者服務、企業合作等形式,通過多元化的引進來、走出去,既能在社區內接受技能培訓,又有組織去企業或培訓機構進行實踐學習的機會。
(二)發展老年職業教育,完善終身教育的體系結構
老年職業教育是終身教育的環節之一。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模式發生了重大轉變,原本主要精力在工作上,退休后閑暇時間多起來了,這些時間可以用來學習一些新的生活技能,這些實用性的生活技能教育,如健康教育,可以使老年人通過飲食、衣著、生活管理、美容等方面的教育,使老年人更好、更愉快地度過晚年生活,老年人積極的生活態度也給年輕人樹立了榜樣,為終身職業教育理想的實現提供了可能。
(三)加強職業教育信息化、網絡化建設
當今時代,計算機技術、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遠程教育互動性的實現提供了可能,這種互動式遠程教育,投入少,受益面大,通過網絡,同一個職業教學內容可以讓眾多學習者同時學習,且不受時空限制。蘇州市終身職業教育中,推進網絡職業教學資源的建設無疑是良好舉措之一,有了好的資源并加以推廣就可以讓無數學習者受益,通過建立現代遠程職業教育網絡平臺,實現全球教育資源的共享,實現對學生個別化的終身教育,最終實現全民職業教育終身化。
四、構建三位一體職業教育體系
(一)從個體發展來看
職業教育應該貫穿于每個人的一生,從出生到終老,從幼年、兒童、少年、青年、中年到年老,不應間斷。我們在幼兒園開展的手工勞動課程實際上就是一種職業啟蒙教育,不僅可以強化孩子們的動手能力,也可以強化孩子們的職業意識,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起正確的職業觀和職業態度。這也許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國長期以來重人文學術、輕職業技術教育這種陳腐的觀念。年老退休并不意味著職業生涯就此中斷,盡管退休后的工作和生活模式發生了改變,也需要接受一些新的生活技能和興趣愛好方面的職業培訓,如在花草種植,魚鳥的養殖以及寵物喂養等生活技能方面,都有職業教育可以施展的空間。
(二)從教育場所來看
終身職業教育應該是一切教育和培訓機會的整合,既包括在學校課堂里進行的職業教育,也包括在學校以外的場所如社區、工作單位等進行的職業教育;既包括正規的、正式的職業教育,也涵蓋非正規的、非正式的職業教育。我們現在往往對學校職業教育關注較多,而對學校以外的職業教育關注較少;對正規正式的職業教育關注較多,對非正規的、非正式的職業教育關注較少。
(三)從教育的組織者來看
終身職業教育的組織者可以是家庭、學校、工作單位、教育培訓機構、社區和政府。
如此我們應該構建起不同年齡段、不同場所、不同組織者三位一體的職業教育體系。只有建立健全全方位、多主體、全程終身參與的職業教育體系才是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
為了加快對三位一體的職業教育體系的理解,建模如下圖:
職業教育終身化的推進和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首先要確立終身職業教育的觀念;其次,還需加大對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加強配套職業教育軟、硬件設施的建設,完善職業教育進程中政策制度甚至法律法規的制定。隨著蘇州市經濟和社會的繼續發展,相信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三位一體的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將日漸完善,并反哺于地方的經濟建設和人文素質的發展。
第2篇: STC理念下終身職業教育的發展策略研究
方晨、楊志強在《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年第10期中撰文,通過對美國STC的主要內涵及終身職業教育發展歷程的簡單梳理,剖析了我國推廣終身職業教育進程中存在的困境,并基于STC視角提出了我國終身職業教育發展策略。
STC即SchooltoCareer,指學校到工作生涯的過渡,是對STW(SchooltoWork)的承接與延續。作為終身教育思想在職業教育中的體現,終身職業教育并不意味著工作者要終身接受職業教育,而是強調職業生涯過程中的不斷學習。終身教育的核心內涵主要體現在個體職業生涯的發展和對個體自身發展和完善的關注。
在我國,需要接受終身職業教育的勞動者數量龐大,但終身職業教育在我國的推廣相對緩慢。終身職業教育在我國的推廣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政府的職能行使力度不足,對相關法律條例的細化和具體實施不到位。二、職業院校對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教育力度不足。三、企業等社會力量對終身職業教育的投入和參與度不足。
針對終身職業教育在我國推廣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困境,作者基于STC視角提出了終身職業教育的發展策略。一、政府建立具體可行的全民性的、針對個體及個體職業生涯各階段發展的終身職業教育保障機制,促進職業教育與社會各方培訓機構對社會全體成員開放。二、職業院校應開展可持續發展能力教育,有效整合優質資源,搭建便捷化、個性化的終身職業教育資源平臺。三、終身職業教育與社會各方機構同協作、共發展,推動社會各組織機構發揮作用、履行職責。與此同時,我國各級部門應該借鑒美國STC職業教育改革中終身教育的核心內涵,制定及頒布相關細化的法規條例,加大執行力度,重視職業院校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各部門的力量,使終身職業教育系統化,促進受教育者綜合素質以及個人職業生涯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