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精”即簡單扼要。
二要“緊”即及時
三要“重”即重點突出。
四要“全”即全面。寫教學后記,要把內容記錄完整。
(1)對教材的理解。寫教學后記時,要檢查教學目標是否達標、教學任務是否完成、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教材中的思想內涵的挖掘是否深透、教學時間安排、板書設計是否合理、自己的素質有無欠缺、教學的實際效果與備課的設想有無差距等等原因分析。
(2)教法的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教學手段選用是否合理、科學,是否有啟發性、趣味性、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在組織教學上是否寬嚴適度(如教師對偶發事件的處理方法、學生的不同意見等),集中指導與個別指導的時機處理是否得當等等。
(3)學生的反饋和建議。要寫好教學后記,也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滿足了學生的需求,才能有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應傾聽學生的反映和建議,搞好調查研究,摸索學生的思想,不斷探索該時代的學生心理特征。
(4)學習有關的業務材料,以豐富自己頭腦,提高理論水平。
(5)寫點滴體會。通過教學后記的編寫,把零散的經驗教訓積累起來,便能形成寶貴的經驗。正如朱熹所說:“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說來說去,合來合去,合成一個大事物。”這句話是說:孔子平時教弟子之言,似乎非常細碎,各不相干,但積久之后,就會感到這些零星的東西交織編串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從而學會歸納總結。我們在教學之后,編寫教學后記,每一節課的教學后記都是零散的體會和經驗教訓,久而久之,這些點滴的經驗教訓和體會,便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mdsh;&mdsh;教學規律,這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乃至所有善于總結經驗的人,都是提高自身素質的有效途徑和不可缺少的環節。
1、 “一個都不少”&mdsh;&mdsh;面向全體學生。
本節課我能面對全體學生,除了不說話的一個孩子外,每人都提問都提問多次,尤其是多提問B類學生比較多,對于不說話的王同學也特別指導他看日歷等等。
2、教學中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在教學一星期有幾天時,學生不能根據生活經驗說對一星期有7天,而是有同學說6天,有同學說7天,還有同學說8天,這是因為把星期日作為一星期的第一天,同學們不太習慣,這時,我就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把星期日的板書先拿掉,讓學生從星期一數到星期六,是6天,再加上星期日,一共是7天。這樣教學學生容易理解和記憶,就連B類生苗同學也牢牢地記住了一星期有7天。
3、學生合作,互相幫助。
在前面的教學中我發現,有個別學生不能正確地翻看日歷,所以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進行分組教學,讓學生互相幫助,合作學習。
4、學生動手操作,加強教學效果。
從看日歷找出發現星期的表示方法,在自己的日歷表上找出表示一星期7天的內容,還有一星期的不同表示方法等等,我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找出答案,這樣教學更能加深學生的記憶,還密切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5、注重學用結合。
在設計練習時,運用本班課程表,讓學生充分練習學習星期的用處。
6、著眼全面發展。
如在提問學生回答問題時,讓學生說完整的話、指導學生認真細心看日歷表、讓學生互相幫助等等細節方面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著眼學生的全面發展。
不足之處:
1、個人性格原因,語調太高,給人不舒服的感覺,自己的嗓子也比較累。以后要注意慢慢改正。
2、補差多,培優少。
教學中,照顧到B類學生比較多,發現B類學生不懂的問題,能及時想辦法解決,而對于程度較好的A類學生提問較少,對這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沒有設計相應的難度。
3、學生自主學習還不夠充分。
如:學生不知道一星期有幾天,可以讓學生在日歷表上充分的數一數,自己找出答案。以后的教學中,再加大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力度,爭取做到把課堂都交給學生。
以上這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