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歷史下的小故事——《溫故一九四二》中國、家、人之間的矛盾.摘要:劉震云作為一位河南作家,把自己故鄉幾十年前所遇到的吃的問題通過作品呈現給人們,三百萬人餓死,這本不應是一個作家為人們來科普的事件,但在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它實實在在地成了一樁小故事,一個夾著饑餓感對人倫底線發出挑戰的小故事。
關鍵詞:劉震云《溫故一九四二》饑餓
劉震云的《溫故一九四二》中讓我們看到了許多極端事件,河南人的高度饑餓,委員長的不信與不屑,災民對抗日軍隊解除武裝等等。這些難以置信的事都是再普通不過的百姓的歷史,是最真實的故事。
一.不小的小故事
餓死三百萬,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口至今還沒達到這個數字,如果河南人平行移到某大洲的某處,基本可以看做種族滅絕來記錄,可是這樣的人間悲劇今天并沒有喚起國人太多的記憶,在劉震云看來,原因在于同時代比它大的事實在是太多了。三百萬人是不錯,但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無非是小事一樁。在死三百萬的同時,歷史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宋美齡訪美、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大血戰、丘吉爾感冒,這些事件中的任何一樁,放到一九四二年的世界環境中,都比三百萬要重要[1]。災難發生在國內國外大事都很多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很多大事都決定著全人類歷史的進程,大事和操作大事的大人物理應進入歷史被人銘記,但是河南餓死三百萬難道就不是大事嗎?或者說與丘吉爾感冒相比它一定是大事,但是這樣一件大事一直被人們忽略,更難以理解的是歷史記錄者下意識地忽略了,因為在史家筆法之下,歷史屬于王侯將相,這就是幾千年來的史書風格,所以一九四二之后的史家習慣性地不會關注于此。
委員長對河南的饑荒表示不相信,委員長并不是真的不相信,因為中國人受災太普遍了,這不會是假的,但他認為這是下級夸大事實,因為這在中國也太普遍了,也不太可能是假的,所以委員長心目中對河南的狀況有了自己的認識:災難固然有,但是沒那么嚴重。說委員長不信還不如說委員長不屑,因為委員長辦公桌上的事實在太多了,在東方餓死300萬人不會影響歷史,委員長視野所及是更重大的國際國內問題:中國的同盟國地位、對日戰爭、國民黨內部和國民政府內部各派系的斗爭[2]。顯然,決勝千里的大事太多了,所以沒人來關注這三百萬的命運。餓死三百萬人在中國歷史上到底小到了什么程度?連河南作家劉震云在初次聽說好友錢鋼想要編的一部《20世紀中國重災百錄》將會收錄此事時因為聞所未聞而不知如何回答,不是一部《一九四二》電影,怕是對此事的知之者會更少[3]。
二.饑餓感沖擊下,本能對家、國倫理道義的挑戰
《溫故一九四二》中的極端事件敘述到了災民賣兒賣女可以說已經大幅突破了倫理標準,中國歷史上每逢重大災荒就會出現易子而食、易妻而死這樣令人發指的悲劇,一九四二的河南大災荒也不例外。五百萬災民遇到吃的問題,這些苦難的人們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愿望就是吃,如果這個愿望實現不了就會死去,在這種最本能欲念遭到嚴重考驗的情況下,家庭倫理道德顯得越來越不重要了。在一個一切為了吃努力的人群中,被賣出妻兒很顯然要被吃掉的,關于饑荒,一九四二河南的一切都在復制古代那些違背人倫的歷史。為什么總會發生這樣的歷史?那是因為個人本能與家庭倫理不會是完全統一的,這種矛盾在極端情況下爆發,高尚的道德終究敵不過本能的欲念,災民的一切都是為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