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病由多種原因引起,其中母嬰血型不合是重要原因。新生兒溶血病可導致患兒出現高膽紅素血癥,而高膽紅素血癥可導致患兒發生膽紅素腦病,對患兒的神經系統造成不同程度損傷,留下相關后遺癥,甚至危及患兒生命。在新生兒溶血病治療過程中,換血療法是效果最佳、起效最迅速的治療方法[1-2]。本文選擇本院新生兒溶血病患兒,實施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療法,探討其臨床治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收治新生兒溶血病患兒共74例,其中,男40例,女34例,年齡最小22h,最大5.5d。其中因ABO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兒溶血病者62例,因Rh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兒溶血病者12例。足月兒54例,早產兒20例,出生時體重最小2450g,最大4130g。
1.2方法
1.2.1換血治療指征所有患兒生后第1周內嬰兒有下列情況之一者:①血清膽紅素>342&
內容摘要:
作者:吳勝偉譚麗君廖克準韋柳春
作者:吳勝偉譚麗君廖克準韋柳春
目的探討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行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治療的療效。方法監護儀監測生命體征狀況下,對10例重癥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進行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結果換血前后,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下降率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換血治療后,血常規中白細胞、血小板計數均有顯著下降,紅細胞無明顯下降。血電解質中血鉀、鈣、血鈉無明顯變化。結論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療法治療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能快速降低血清膽紅素,對機體內環境影響小,副作用少,是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的重要治療方法。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的一種常見病。重癥高膽紅素血癥可導致患兒合并膽紅素腦病,導致不可逆性神經系統后遺癥,如手足徐動、聽覺障礙、眼球運動障礙等,甚至死亡。我科在2007~2009年間對10例重度高膽紅素血癥的患兒開展了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術,獲得成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10~2009-01期間我科對在新生兒病區住院的10例重度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進行了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術,其中足月兒9例,早產兒1例,胎齡32~41周,日齡12h~9d,出生體重2900~4100mg,男性8例,女性2例。患兒入院后行相關檢查以明確黃疸的病因,其中1例為Rh血型不合溶血病,1例為ABO血型不合溶血病,1例為先天性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1例為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癥,6例病因不明確。1例有嗜睡、反應低下、擁抱反射減弱等膽紅素腦病早期表現。換血前血清總膽紅素在410.9μmol/L1例,~496.5μmol/L6例,~560.4μmol/L3例。10例患兒均行1次換血。
1.2方法
1.2.1換血指征 所有患兒入院后詢問病史、急查肝功能,達到下列任一換血指征時均可考慮為患兒換血治療[1]:①血清膽紅素超過342umol/L,且主要為未結合膽紅素者;②產前已明確診斷為新生兒溶血病,出生時臍帶血總膽紅素超過68umol/L,血紅蛋白低于120g/L;③有早期膽紅素腦病癥狀。
1.2.2換血前準備①醫患溝通:達到換血指征者與家屬談話,征求家屬同意并簽字后為患兒進行換血治療。②環境準備:高危新生兒室內空氣消毒,室溫控制在24~26℃。③藥品、器材準備:備留置針頭數個,三通管2個,肝素帽2付,10~20ml注射器10~20個,肝素氯化鈉等滲鹽水100ml(生理鹽水100ml加肝素3~4mg),10%葡萄胎酸鈣注射液,急救備用藥品等。④完善輔檢:換血前查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血電解質及病因學檢查如血培養、溶血全套、G-6-PD酶活性、宮內感染全套(TORCH)。⑤血源選用枸櫞酸鈉抗凝的新鮮庫血。非溶血者,選與患兒同型血;ABO溶血患兒選用O型血紅細胞懸液(或洗滌紅細胞),AB型血漿;RH血型不合時,采用和母親相同的RH血型,使用前嚴格進行交叉配血試驗。血量按160~180mL/kg,換血前血液放在36~37℃暖箱中溫化后使用。⑥術前及術后禁食共2h,插胃管抽出胃內容物。換血前2小時靜滴白蛋白及碳酸氫鈉等,換血前等待血源的同時,給予雙面光療,換血前30min給予10%水合氯醛灌腸或苯巴比妥靜注鎮靜。⑦將患兒放置于遠紅外線輻射臺上,予多功能監測儀監測心率、呼吸、氧飽和度,血壓等,持續低流量吸氧。⑧備好微量推注泵2臺。
1.2.3建立外周換血通道 開放靜脈通道3條,其中同側大隱靜脈、橈靜脈(或貴要靜脈、頸外靜脈)二條為輸血用通道,顳淺靜脈為術中給藥通道;開放動脈通道1條,為抽血用通道,選用對側橈動脈(如橈動脈穿刺失敗可選用肱動脈)行留置針穿刺,肝素稀釋液沖管,肝素帽封管待用。
1.2.4換血步驟 橈動脈(A)端由專人負責,顳淺靜脈(V)端連接輸液泵;大隱靜脈、橈靜脈通道(V)端用2臺微量推注泵于2~3h內持續輸入新鮮紅細胞、血漿,換血量按160~180ml/kg計算[雙倍量換血:(80~90ml/kg)×2][1],A端留置針接三通管,三通管其他兩端中的一端接肝素化生理鹽水沖管液,另一端接排血管用于抽出血液并準確測定排出血量。用輸液泵控制輸血速度,待V端輸入10~20ml血液后,A端開始同步抽出20ml血液,換血速度以2~3ml/min進行同步抽出輸入,每換100ml血液,從給藥靜脈通道用輸液泵給予經稀釋的10%葡萄糖酸鈣1ml/kg,換血完后再注入1次。雙倍換血后加注30~50ml血液,可減輕術后貧血。換血全程監測生命體征、換血期間測電解質血糖等生化指標。換血中由專人記錄并報告抽血、輸入量,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脈壓差等,根據監護參數隨時調整換血速度。換血后繼續對心率、呼吸、血壓、氧飽和度、血糖監測。換血前后均做血培養結果1次。
1.2.5 光療 換血后繼續雙面光療,繼續心電監護12h,如無異常情況,即可恢復進食,每日用經皮測膽儀監測黃疸消退程度。觀察患兒反應情況、四肢肌張力、覓食、吸吮、握持、擁抱反射、尿液顏色。術后每隔一天查血常規。
1.3統計學處理運用SPSS11.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換血前后數據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換血后,所有患兒黃疸均有不同程度消退,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明顯改善。換血前后血清總膽紅素、電解質、血糖變化見表1;血常規變化見表2;平均換血時間2小時10分鐘,總膽紅素置換率為57.5%。1例患兒在換血前有膽紅素腦病早期癥狀,換血后癥狀消失。換血前后血電解質、血糖水平穩定,貧血改善,但血白細胞和血小板明顯降低。術中患兒生命體征平穩。換血中無抽搐,無出血等并發癥。均1次換血成功。血細菌培養結果均為陰性。
內容摘要:雙管同步換血;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
我院屬二級甲等醫院,2005年8月成立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2008年1月起率先在百色市二甲醫院開展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治療法治療新生兒嚴重高膽紅素血癥,至今共治療護理13例,臨床療效滿意,無一例發生核黃疸,無一例進行二次換血,現總結報告如下:
雙管同步換血;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
我院屬二級甲等醫院,2005年8月成立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2008年1月起率先在百色市二甲醫院開展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治療法治療新生兒嚴重高膽紅素血癥,至今共治療護理13例,臨床療效滿意,無一例發生核黃疸,無一例進行二次換血,現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13例患兒中,男9例,女4例;早產兒4例;平均出生體重為2000g~2200g;余均為足月兒,平均出生體重在2500g以上。13例新生兒均為
本文來自 精品文庫網(www.oeolj.com.cn),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