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北省試行的審前社會調查制度對于社區矯正制度的實施,被告人權利的保障以及社會和諧的促進都有重要意義,其適用對象不在局限于未成年人,而是適用于擬判決管制、宣告緩刑、剝奪政治權利并在社會上服刑的被告人或擬裁定假釋的罪犯,是對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制度的發展和完善。但是,此制度僅僅適用于審判階段,沒有涵蓋審查起訴階段,同時也沒有和未成年社會調查制度相銜接,仍需
內容摘要: 摘要:在中國一元制法庭構造和審判方式中,一般應當采用行為責任與結果責任作為證明責任類型劃分的基本概念。在審判空間中發揮作用的證明責任,將會延伸到審前程序中,從而形成偵查人員的輔助性證明責任、被告人的延伸性責任,以及彈劾制偵查構造中偵查機關的證明責任。應當協調檢察官客觀義務與證明責任關系,以客觀義務統制證明責任,同時需防止客觀義務論的負面影響
內容摘要:關鍵詞:網絡犯罪/立法/司法/價值平衡 內容提要:現行刑法在規制網絡犯罪時舉步維艱,常陷于過與不及兩種尷尬境地,其根源在于立法背后的價值選擇失衡。只有找到網絡秩序、網絡自由與網絡本身利益的最佳結合點,諸如網絡犯罪刑事管轄權的確立、網絡服務商不作為犯罪刑事責任的承擔、網絡犯罪主體的劃定、網絡工具犯及對象犯的刑法適用等難題才能迎刃而解。
內容摘要: 論文提要:本文在介紹國外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基礎上,對豐富和發展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進行了理性思考并提出了幾點建議,認為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要重視建立新的工作制度和機制,以更好的保護未成年人的各項權利,使其受到公正、人道的司法處理。 論文提要:本文在介紹國外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基礎上,對豐富和發展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
內容摘要: [摘要]所謂制度德育是指通過道德的制度來培養道德的個人。制度德育與德育理論體系的關系類似音樂學中多聲部音樂的聲部與主調的關系。制度德育與德育制度既有聯系,也有區別。重視參與、制度正義、程序正當和凸現德育批判功能是制度德育的四個特征。 [摘要]所謂制度德育是指通過道德的制度來培養道德的個人。制度德育與德育理論體系的關系類似音樂學
內容摘要: 刑事政策是刑事立法與司法“活的靈魂”,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它取決于一個社會一定時期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向著又好又快發展及構建和諧社會的轉型時期,在社會關系逐漸明晰化,社會結構逐步合理化,整個社會心理的順暢化程度和對各種犯罪政治色彩的淡化的大環境下,用過去那種簡單的對敵斗爭方式和一味地強調嚴刑重罰的刑罰功能是無法達到我們
內容摘要:摘要:補充偵查作為一項偵查制度,看似細小,卻直接導致了一系列使制度被虛置、人權被侵犯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有著深刻的實際和理論背景,因此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在分析這些實際和理論背景的基礎上對支撐補充偵查制度的理論作一番重構。筆者以為,只有建立正當法律程序在刑事偵查中的指導地位,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目前補充偵查存在的現狀。 摘要:補充偵
內容摘要: 庭審質證是刑事訴訟直接、言詞原則和辯論原則的直接體現,也是實行“集中審理”主義的必然要求。在國外,質證作為一種基本訴訟活動方式早已是不言而喻的了,質證的法律要求也已具體細化為傳聞證據規則、反對誘導性詢問規則、意見規則、最佳證據規則等。質證活動已被提升為庭審原則或訴訟制度,被包含在直接審理主義和辯論主義之中。 庭審質證是刑事訴訟直接
內容摘要: 提要:關于儒學為什么在先秦諸子之學中脫穎而出成為雄霸中國古代社會兩千多年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問題,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有不同的說法,但是關于這個問題可以言說的空間依然較大。我認為儒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沒有引起論者的注意:一是儒學是古代士人階層社會角色認同和文化認同的話語表征,因而最能代表士人階層的意愿與利益;二是儒家一直扮演著統治者
內容摘要:關鍵詞:刑罰/損害賠償/修復的責任 內容提要:傳統理論認為,刑罰與損害賠償在法律效果、構成要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兩者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是,隨著個人法益保護意識的加強,對傳統刑事法治理念提出挑戰,即對犯罪的正確反應不僅應體現國家對犯罪的懲罰,還應該包括恢復因犯罪給被害人個人造成的損害。因此,“修復的責任”的觀念被提出。它是“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相融
內容摘要:關鍵詞:刑事執行/檢察機關/監獄機關/監外執行/減刑/假釋刑事訴訟,本為國家實現刑罰權之動態、連續過程。國家刑罰權,經由偵查、起訴和審判,直至執行方告實現,因此,執行表征著刑事訴訟目的之達成,并從廣義上構成了刑事訴訟流程的最后階段(注:但是,對于刑事執行程序的性質,一直以來也存在著另一種認識,即認為,刑事執行雖然屬于廣義的刑事訴訟程序的最后階段,但
內容摘要: 證人出庭作證,是現代庭審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保證司法公正的基本措施。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目前我國刑事審判中證人不出庭成為常例,并由此形成作證制度的三大怪現狀: 證人出庭作證,是現代庭審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保證司法公正的基本措施。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目前我國刑事審判中證人不出庭成為常例,并由此形成作證制度的三大怪現狀: 其一,證人向警
內容摘要: 論文關鍵詞:刑事證人制度立法缺陷西方國家證人制度論文摘要:刑事證人制度在刑事訴訟中起著重要作用。在西方國家,刑事證人制度從理論和立法上都表現出日趨完善,而我國刑事證人制度卻存在較大缺陷,影響了證人作證的積極性,制約了刑事證人制度的功效。因此完善我國刑事證人制度,借鑒西方國家刑事證人制度的訴訟經驗顯得尤為重要。 論文關鍵詞:
內容摘要:摘要:我國刑事和解的司法嘗試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社會各界對“賠錢減刑”的質疑眾說紛紜。詳細界定了刑事和解的基本內涵,探討刑事和解的制度因素,包括參與主體、適用范圍、適用條件和責任形式四個因素。 摘要:我國刑事和解的司法嘗試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社會各界對“賠錢減刑”的質疑眾說紛紜。詳細界定了刑事和解的基本內涵,探討刑事和解的
內容摘要:摘要:刑事和解制度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然而自從它誕生之日,便被一些普通百姓甚至法律學者冠以“花錢買刑”這個不無諷刺的俗稱。這其實是對刑事和解制度富含的人性之處的誤解。只有通過對刑事和解的具體內涵、作用以及人們對其產生誤解的原因進行剖析,才能使人們更加深入、公正看待刑事和解制度,最終讓此制度能進一步在中國的法治土壤中生根發芽。
內容摘要:摘要通過偵察階段、起訴階段、審判階段的比較,得出: 摘要通過偵察階段、起訴階段、審判階段的比較,得出:一、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賦予被告人及其律師以充分的訴訟權利,實行裁量主義和起訴變更主義,奉行“沉默的法官,消極的當事人”。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下,辯護方沒有對等的訴訟權利,實行起訴法定主義和起訴,強制主義奉行“主動的法官,消極的當事人”
內容摘要:內容提要 刑事證人制度的核心問題是證據問題,證人證言在證據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兩大法系在規范證人證言、保證證人證言的來源以及對證人的保護等方面形成了較為發達的證人制度。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證人制度。在刑事訴訟方面,有關證人制度的規定散見于刑法、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實踐的混亂。證人不作為、不出庭作證、出庭作偽證甚至
摘要刑事和解制度自產生以來就作為一種解決刑事糾紛的全新模式,被許多國家采納并應用于刑事案件的實踐之中,在我國構建和諧社會與貫徹寬嚴相濟形勢政策的背景下,刑事和解作為一種彌補被害人損害的途徑也慢慢進入到我國刑事司法的領域,并最終在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中得以確立,本文主要就公訴案件的刑事和解程序進行探討,以期為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刑事和解制度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
內容摘要:摘要:我國刑事和解的司法嘗試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社會各界對“賠錢減刑”的質疑眾說紛紜。詳細界定了刑事和解的基本內涵,探討刑事和解的制度因素,包括參與主體、適用范圍、適用條件和責任形式四個因素。 摘要:我國刑事和解的司法嘗試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社會各界對“賠錢減刑”的質疑眾說紛紜。詳細界定了刑事和解的基本內涵,探討刑事和解的制度
內容摘要: 論文關鍵詞:刑事和解辯訴交易對比論文摘要:刑事和解制度與辯訴交易制度均為我國司法實踐部門探索的解決刑事案件的新途徑。但目前,中國學術屆對辯訴交易和與刑事和解這兩種制度的間就似乎存在著某種斷裂的傾向。實際上,這兩種制度原本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比如:兩者具有通的理論基礎,體現了相同的價值理念;都體現了對刑事訴訟中個體權益的關注,順應了國際司法發展
1引言 刑事司法鑒定作為刑事訴訟活動中解決專門性問題的活動,因其專業性和科學性而備受關注。1979年頒布的建國以來的第一部刑事訴訟法典中就確立了“鑒定結論”的證據地位,并對鑒定的指派與聘請、鑒定結論的制作、被告人申請補充鑒定與重新鑒定等鑒定程序問題,以及未到庭的鑒定人的鑒定結論當庭宣讀等問題作了規定。1996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 對刑事司法鑒定的規
內容摘要:關鍵詞:預期違約/明示/默示/救濟 內容提要:預期違約是英美合同法通過判例發展起來的特有制度,現已為絕大多數國家的合同法和國際合同公約所普遍接受而成為現代合同法上的重要制度。面向21世紀的我國新《合同法》在參酌他國他地區成功的判例、學說與先進的立法經驗之基礎上,第一次規制了預期違約制度,擴大了對當事人的權益保護,體現了合同法的價值關懷。從理論上,
內容摘要:內容摘要:受賄罪法益的確定,在刑法學界一直存在爭議。《刑法修正案七》對受賄罪構成要件的重要修改,是我們重新思考這一問題的契機。依據法條合理的探析犯罪行為侵害的法益,給所保護的的對象一個科學的定位,對于我們進一步的認識犯罪行為,正確的適用刑法遏制腐敗行為的產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內容摘要:受賄罪法益的確定,在刑法學界一直存在爭議。《
內容摘要:摘要:新課程提出“創新取向”的培養目標,并不是不要基礎。實際上,新課程十分強調學生基礎素質的培養,關鍵是什么才是新課程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基礎。我們要重新設定和培育新的基礎。它至少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精神層面,二是知識與技能層面,三是學習習慣和方式方法層面。 摘要:新課程提出“創新取向”的培養目標,并不是不要基礎。實際上,新課程十分強調
內容摘要: 現代法治國家都高度重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保護,同時基于公平正義的基本法理要求,對于被害人的人權保障問題,許多國家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實踐以及理論研究方面也充分重視。圍繞刑事被害人能否得到充分救濟的問題,從20世紀60年代起很多西方國家陸續建立了國家對刑事被害人的特殊保護制度——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以切實加強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護。從我國
內容摘要: 論文摘要“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司法解釋和案例指導制度的產生就是為了正確適用刑法,現階段我國最高司法機關主要選擇司法解釋以適應成文刑法適用的需要。然而司法解釋本身弊端為人所詬病。案例指導制度的建立要避免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司法解釋,其關鍵在于制度本質的明確。 論文摘要“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司法解釋和案例指導制度的產生就是為了
內容摘要: 20世紀以來,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更深的發展和進步,與此同時,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產生的沖突所涉及的領域也有更多的沖突發生。為此,世界上一些國家除對傳統的保護物質性財產權利的法律制度進行完善外,還提出了保護非財產權的法律觀念,并將這種對精神生活的非財產損害與金錢內容聯系起來,以此來保護權利主體的人格尊嚴、人身價值和精神利益,由此在法律上
內容摘要: 摘要:刑事和解、認罪協商這一糾紛解決模式在近幾年悄然興起,為我國刑事司法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但由于刑事和解涉及終結訴訟程序,認罪協商則將被害人排除在程序之外,其局限性顯而易見。刑事協商制度關注到各方利益,在刑事案件一審判決之前,使公訴人、被害人和辯護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參與到存在罪責爭議的糾紛過程中,經過多方的充分協商,就罪責承擔及賠償問